走近校园

undergraduate
admission

人才培养


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,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是实现学校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的基础和关键,是学校建设特色一流大学的核心内容。学校始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国家特殊人才需求为引领,立足工会、面向社会,服务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。一方面,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,坚持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;另一方面,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,将思政教育、专业教育、通识教育、劳动教育有机融合,强化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,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。为此,在教育教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,主要包括:

  •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

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,制定“十四五”人才培养专项规划,定期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,引入学生学习成果导向(OBE)教育理念,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,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持续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,实施专业建设规划, 强化实践实验教学,融入劳动教育,推动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;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,不断推进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,扩大学生选课范围和门类,丰富通识课资源;确保校级讲座质量,提升讲座的学术水准和影响力;通过精品课程、精品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改革项目,不断提升教学质量;实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,选拔优秀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,拓展交流与访学渠道,为学生成长提供短期访学与联合培养等多种路径。

  • 专业建设

以“劳动+”“工会+”为核心进行专业布局,形成有中劳特色的专业格局,促进学院间资源整合、协同合作,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;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,搭建多样化、个性化学生发展平台,培养“一专多能”的应用型、复合型、创新型人才;建设好国家、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,升级改造传统专业,探索新专业的建设路径。

  • 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框架结构

课程体系框架分为两部分:第一课堂、第二课堂。第一课堂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构成。理论教学包括公共基础课程、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;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验和实训、专业实习、社会实践、学年论文和毕业设计(论文)等。第二课堂包括素质教育专项课程和与学生素质发展相关的各类活动。

第一课堂

课程性质

课程类别

课程体系

学分

门数

文科

工科

文科

工科

必修

理论

公共基础课程

40-41

38-41

24-25

22-24

专业必修课程

30.5-62.5

58-76.5

15-29

23-26

实践

集中实践环节(毕业实习、学年论文、毕业设计(论文)、专业实习等)

7

20

/

/

其他实习、实训或实践(各类实践课程、实训、社会实践等)

/

/

/

/

选修

专业选修课程

6-26

8-32

8-43

9-21

通识教育课程

10

10

/

/

跨专业课程

10

10

/

/

小计

140-160

175左右

60左右

60左右

第二课堂

红色主题活动、思政主题活动、宣讲活动等

学科竞赛、专业竞赛、教学科研项目、文章发表、讲座等

体育比赛获奖、体育活动、体测等

文艺活动、文艺竞赛、文艺作品发表等

创新创业、劳动实践、志愿服务等

第二课堂最低需达到10学分

文科专业总学分150~170学分,工科专业总学分185学分左右

  • 注重实验实践教学

为加强实践教学建设,学校建成了法学与社会工作、经济管理、劳动关系、文化传播、安全工程、酒店管理等6个实验区及实训场所(含40个专业实验室)。我校理化分析测试中心通过了国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。目前,学校有文化传播、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两个“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”,其中“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综合实验教学中心”获得教育部“十二五”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的称号。

学校目前有175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。与北方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学生实习基地被评为“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”建设单位;与北京中瑞环泰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教学实践基地被评为“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”。

  • 强化学业与教学质量管理

学校积极建设校、院(部)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,实施学生评价、督导评教、领导评教、职能部门人员评教等多方位、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。

建立了学生学业指导与预警机制;允许符合条件的学生转专业;开设辅修专业(学位);开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;学校积极邀请各行业专家、教师进行专题讲座,拓宽学生视野。

  • 教学管理信息化

人才培养方案、排课选课实现信息化管理。所有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,具有智慧教学功能,可以实现实时直播,满足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需要。引进了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,为学生课内课外学习提供更多选择。

  • 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

学校素来重视与国(境)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交往和联系,先后与俄罗斯、白俄罗斯、波兰、越南、新加坡、日本、韩国、美国、加拿大、英国、法国、澳大利亚、荷兰、意大利和阿根廷等19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关系,开展多层面、多领域的学术研讨和师生交流互访活动。

学校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覆盖面的海外交流资源网络。目前,学校每年积极选派本专科、研究生各专业学生近200人次赴美国、俄罗斯、法国、英国、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高校进行长短期专业学习,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海外社会实践、语言能力提升、毕业实习及学生国际研讨会和寒暑期夏令营等活动;每年接待国(境)外高校专家学者、学生及工会干部来访交流250余人次;与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等国(境)外高校签署学期交流合作协议,学生在国(境)外高校获得的课程学分及成绩可依据学校标准进行认定转换;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,学生可通过留学基金委项目赴海外高校就读;邀请国(境)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线上线下的讲座,开阔学生视野,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。

学校与澳门城市大学2017年签署了免试推优硕士研究生项目,项目启动至今已有50名学生被录取;学校还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、英国奥斯特大学、英国基尔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,目前已有10余名学生通过项目协议赴海外院校就读。

  • 多种举措吸引优秀考生

学校积极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奖助贷体系,完善学生激励帮扶机制,制定多种奖励措施吸引优秀考生报考我校。

  • 推进课外科技活动

我校多年来坚持立足国家人才发展战略,响应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,为培养专业功底扎实、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、复合型、创新型人才。我校高度重视学科竞赛的组赛参赛工作,由我校主办的“中国大学生人力资源创新实践大赛(HRU大赛)”在全国高校获得广泛关注,并进入《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》观察目录。

我校学生在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、“挑战杯”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、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、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、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、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、北京市大学生书法大赛、“外研社杯”系列竞赛、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、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、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、全国高校模拟集体谈判大赛等竞赛中,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。

  • 第二课堂活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

学校团委不断深化改革,强化思想引领,团结带领青年学生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、党团活动、校园文化建设、社会实践、志愿服务、艺术教育,不断深化劳动精神、劳模精神、工匠精神的弘扬,持续加强劳动价值和劳动技能教育。推出新青年学堂、新青年社会实践高峰论坛、新青年志愿服务大赛、新青年艺术团专场演出等品牌活动。打造金秋文化艺术节、春煦学术科技节、五月合唱节、社团文化节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。定期举办“民族艺术进校园”、“高雅艺术进校园”等活动,邀请北京爱乐男生合唱团、北京京剧院等高水平艺术团进校演出。组织学生前往国家大剧院、梅兰芳大剧院、天桥剧场观看文艺演出。我校青年赴境内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,多个团队和个人获得北京团市委表彰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项目在全国志愿者大赛中屡获殊荣,多次斩获金银铜奖、第四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示范项目,全国大学生示范社区项目、中直机关首都学雷锋示范站(岗)称号,我校志愿者团队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,获得奥组委与北京市高度认可!我校红十字会获得北京市第二届“人道奖”先进集体称号,并在北京市、首都高校各项活动中屡获佳绩。我校大学生艺术团多次登上央视舞台,先后在首届电视合唱大奖赛、北京市大学生音乐节上摘得金、银奖。